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更是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以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引领,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学科优化战略、创新科研战略、创新机制战略等诸多国际化发展战略中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在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独树一帜,在不断突破和跨越中谱写了精彩的篇章。进入“十二五”,西工大致力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五大建设”齐头并进,奏响了西工大国际化发展的新乐章。
国际化项目扎实推进 赢得“十二五”开门红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首次发布的国际化进程年度报告——《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境外)合作与交流2011年度报告》白皮书显示,该校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式启动。2011年10月8日,该校首届国际班开课,成为西工大第一个中外学生同堂英语授课、同卷考试、同做科研的班级。 ——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教改项目扎实推进。该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再创佳绩,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西工大获批164人,录取率居全国高校第五。 ——该校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留学生人数达到570余人,较上年增长70%,其中学位生301人,较上年增长27%,两项均创历史新高。首次12位硕士生成批通过答辩并获得学位。 ——该校法国专家罗杰·纳兰教授荣获2011年度“国家友谊奖”(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国家级最高奖项)。西工大德国专家Knecht先生获得201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至此,西工大已有6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居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校之首。 ——该校成功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标志着西工大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该校教授廖明夫负责的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荣获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全国仅两所高校获此称号)。西北工业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的“中德风电人才培养”项目,近十年来为中国培养一大批风电技术骨干和带头人,有力推动了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中德风电人才培养10周年总结大会(2012年9月12日在京召开)上评价说,“中德风电人才培养”项目践行了“人才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成长规律,是全国引智合作的典范。 ——该校与台湾地区14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西工大16位和台湾6位本科、硕士生交流互访,海峡两岸学生交流取得零的突破。 ——该校“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经过五年建设,通过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主持的中期评估,并将获得两部、局下一个五年计划900万元的引智经费支持。 据最新消息,该校申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创新引智基地”又以免答辩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评审,获得批准支持,成为西工大第三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为该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搭建了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西工大法国专家艾德·穆尼教授入选国家首批“外专千人计划”,是陕西省两位首批“外专千人计划专家”之一。艾德·穆尼依托西工大机电学院中法联合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与条件,开展深层次合作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化高水平课程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西工大的国际化水平与学术影响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推进发展 “十一五”成就为全面国际化奠基 “十一五”期间,西工大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加速跨文化交流的校园环境建设,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大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到校讲学及开展合作研究力度,打造“111”引智基地加速一流学科与国际接轨。 自“十一五”以来,西工大先后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建设院校,拥有3个“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1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中国网点挂靠单位。 一是强强联手,迈向新高度。西工大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西工大先后与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TU Delft)、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Lyon)、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Adelaide)等13所大学合作设立了22个联合培养和学生互派项目。每年西工大公派出国交流学生160余人。参与了欧盟2个Asia-Link项目和2个伊拉斯谟(Erasmus Mundus)项目,与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欧洲一流的理工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连续3年超额完成选派计划,派出总人数居“985”高校第11位;攻读博士学位签约数以103%的比例,远远高于“985”高校72%的平均水平。在“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和留学基金委“UT-INSA”项目中,选派的学生比例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二是留学生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显著扩大,层次大幅提升。西工大已逐渐形成以学位生为主体、多层次留学生并重的多学科、多类别的国际教育体系。2007年,西工大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成为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和“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 三是国外知名学者到校讲学及开展合作研究成果显著。西工大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等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为西工大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西工大聘请的高水平专家解决了科研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聘请的外国专家有6人荣获“国家友谊奖”,8人荣获“三秦友谊奖”。 四是搭建高质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国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大幅增加。西工大每年公派出国从事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访问学习的教师达300多人次;到校从事教学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国外专家学者达600多人次。西工大与空客(Airbus)、赛峰(SAFRAN)、霍尼韦尔(Honeywell)等世界知名航空企业保持着长期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承接了上述公司科研项目10余项;与美、英、德、法、俄、日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建立中外联合研究机构26个。 “十一五”以来,西工大不断推进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借国际舞台锻造科技帅才,努力营造人才智力新优势,逐步构建宽领域、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国外智力的创新体系和工作格局,为西工大重点学科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引智为西工大搭建了更高的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引智项目的实施,西工大先后加入两个欧盟伊拉莫斯项目和LIAMA联盟,获得一项欧盟Asia-Link项目支持,为西工大与欧洲一流高校开展高层次人员交流及参与世界高水平科研合作搭建了平台;通过引智项目的实施,西工大与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宇航院等40余所国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引智提升了西工大承担国家和涉外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同时,西工大也在与国际著名企业合作研究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继2005年与美国Honeywell公司签订了总经费近6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合作项目之后,2006年西工大又和空中客车公司签订了机翼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分析与优化处理的科研合同,项目经费近110万元,是Airbus在中国投入科研经费最多的高校。 引智为西工大科研教学工作创造了累累硕果。通过引智项目的支持,西工大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等;通过实施引智项目,取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通过引智工作使得西工大科研实力大为增强,共申请并完成国家/国防重点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累计达1.2亿元。 借鉴国家实施的“111”引智基地的有效措施,依托西工大有发展潜力的重点学科,西工大在2011年实施了校内引智平台计划,重点支持航空轻质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技术、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和智能感知与媒体计算等3个引智平台,依托所在学科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智力,加快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发展。
“五大建设”开启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西工大国际合作处处长李华星说:“全面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西工大的战略目标,而国际化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前沿,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开放,大力提升西工大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国际化已成为西工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工大“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工作任务之一。进入“十二五”,西工大致力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拓展与若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推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据了解,“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工程”包括“五大国际化建设计划”——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使西工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师资培养计划,推进西工大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促进西工大科研合作与国际接轨;实施国际化办学条件建设计划,使西工大管理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施国际形象塑造计划,加大西工大的对外宣传力度。 在工信部“十二五”规划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工信部部长苗圩对工信部部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部署,采取措施培养大批具备全球视野、先进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跨国人才。”——对此,李华星强调说,苗圩在短短的一段话中六次提到“国际”性内容,足见工信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能力何等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三支队伍(教师、学生和管理)同时跟进国际化,这正是‘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工程’的核心内容。” 李华星对“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工程”作了重点解读。“要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国际化师资培养计划是关键。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对此李华星举了一个实例来加以说明:当前一些教职工诟病西工大留学生的生源质量较差,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所高校的留学生生源质量是由这所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师资学术水平所决定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具备一流的师资,而且外籍教师比例一般超过30%,留学生比例超过20%。正因为西工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师资学术水平与国际一流大学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还严重不足。“这是西工大国际化初始阶段不得不承受的阵痛,但是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近几年通过西工大上下的共同努力,留学生规模和生源质量正在逐步改善,并已出现欧洲高校的留学生来西工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可喜现象。” 加强西工大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推进观念更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策略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并形成“高水平、有特色和可持续”的西工大国际化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和提升西工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和水平。——这是“国际化办学条件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李华星指出,西工大“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工程”在书记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探索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以“国际班”成立为标志的“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快速推进,便是西工大多部门和多学院成功联动的一个范例。 加快国际化进程,是西工大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国内‘985’高校阵营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李华星说,“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的任务绝非国际合作处一个部门可以胜任,它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到西工大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学院和广大教职工,因此我们要积极宣传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对该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全校教职工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地参与到该校国际化进程中,打一场西工大国际化的‘人民战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西工大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使西工大早日全面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