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常常把“生活”与“学习”深深地割裂,似乎学生到学校就是“读书”,而不是来“学习生活”。
文/陶金宝
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一响,我急冲冲地离开教室,赶紧往办公室方向走去,想着手头上还有几件事没处理完,恨不得紧跑几步,沿着教室前面的走廊没走几步就到了教室后面的走廊。教室后面的走廊很安静,我一眼就看见班里的何楷小朋友坐在走廊的长凳上,闭着眼睛,深深地呼吸着空气,一副陶醉的样子。 奇怪了,这小子倒是跑得快,才一会儿工夫,就坐在这里了。(我是从教室的前门出来,他是从后门出来的)平时没见他这么快地溜出来过,今天怎么这么快?瞧这副样子,在做什么呢? 正纳闷着,只见何楷张开嘴巴,自言自语道:“下课了,坐在这里休息,闻闻桂花的香气,真舒服!”什么?什么?这是他说的吗?一个刚上二年级的男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不瘟不火”的男孩子,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快步走到他边上,轻轻地摇了摇他的身子,他睁开眼睛看见我,马上大声地叫道:“陶老师好!”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轻轻地问他:“你刚才说什么?”他一脸天真地说:“我刚才说,下课了,坐在这里休息,闻闻桂花的香气,真舒服!”随即,他不解地问我:“老师,你没有闻到桂花的香气吗?”他这一问,我不禁下意识地吸了吸,是啊,真香啊,满校园飘荡着浓浓的桂花香气。可是奇怪,我怎么刚才就没有闻到呢?他可能觉得我好像没有闻到香气,便自豪地说: “老师,你要像我这样闻才行!”他边说边准备示范给我看。 这时候,同学们都纷纷从教室里跑出来了,看到我们两个站在那里,便全围了上来,几个性急的同学大声地问道:“陶老师,你们在干什么?”“何楷,你跟陶老师在做什么?”还有几个在我背后争论道:“肯定是何楷一下课就跑出来,陶老师不高兴了,在批评他呢!” 看着这么多的同学,想着他们平时在走廊上的“生龙活虎”,我灵机一动,问道:“孩子们,你们猜猜,刚才何楷小朋友这么急冲冲地从教室里出来,到走廊上干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子愣住了,到走廊上干什么?这还用问啊,肯定是玩呗!我做了一个手势,让孩子们都安静下来:“我们请何楷小朋友把刚才从教室来到走廊后的动作再演一遍给我们看看,大家想不想看看啊?”“好,好。”大家满脸好奇地望着何楷。我笑眯眯地对何楷说:“何楷,你就把刚才怎么做和怎么说的表演一下,让我们看一看,好吗?”何楷点点头。 走廊上安静了下来,大家围成一圈看着何楷的动作,听他说完“真舒服”这句话。“啊,真香啊,真的很舒服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道。 “孩子们,让我们也一起学学何楷小朋友的样子,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于是,我们便一起坐到边上的几条长凳上,一起闭上眼睛,一起用力地嗅鼻子。正巧,数学张老师路过,问道:“嗨,你们在干什么呢?”不约而同地,我们一起说:“下课了,坐在这里休息,闻闻桂花的香气,真舒服!”
“我也来!”张老师一边笑着一边挤了进来。 “哈哈哈!”我们笑成了一团。 世外桃源般的良渚文化村,整个村落绿树成阴,青山秀水,恍如仙境。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是不是在职业倦怠的风潮中渐渐地迷失了心灵,渐渐地出现了“审美疲劳”?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我们是不是出现了机械应对的思维?参观过我们学校的人们无不羡慕、无不赞美如此优雅的环境,正如我自己初到学校时,一切的景物让我怦然心动,让我心潮起伏,但如今为何香溢满园的桂花味却让我毫无察觉,而是在学生提醒后才嗅出来呢?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常常把“生活”与“学习”深深地割裂,把“学习”与“玩耍”重重地区分,似乎学生到学校就是“读书”,而不是来“学习生活”。如果我们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享受生活,陶冶情操,这难道不是远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更有价值吗?孩子成长最终的意义,不正是为日后“享受生活”吗? 望着孩子们远去上课的背影,我静静地坐在走廊的长凳上,惬意地享受习习秋风中浓浓的桂花香,情不自禁地学着何楷小朋友的样子再一次发出了感慨:“下课了,坐在这里休息,闻闻桂花的香气,真舒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