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岳麓书院为天下学府提供了一个文化发展、文明传承的清晰轨迹。为中国的办学和教育提供了楷模和样板。崇尚于思想的解放,开创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书院明示了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众多的岳麓学子也在历史中找到了与个人生存的结合点,进行着探索哲理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在兰草丛生的涧边,我掬起一捧清泉,清洗颜面。我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这千年书院的敬仰。 岳麓书院是个奇迹。它紧邻湘江——一条流淌着诗歌和美丽传说的河流。它背倚岳麓山——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层峦叠翠,幽美深邃。“纳于名山,藏于大麓”,它兼得山水之美。纵观历史,儒、释、道都和这里结缘。西晋时,它是道家的活动场所;唐末五代,有僧人在此办学,建屋置书,这就是书院的前身了;北宋时,书院正式创建;光绪二十九年,与湖南时务学堂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现属于湖南大学。战火、兵乱、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反复无常的态度使这书院七建七毁,却屡毁屡兴。多少人世沧桑,风波劫难,它仍屹立于青山斜阳,传承着中国学人的一脉精神幽香。 徜徉于山间庭院,犹如走入了历史文化的纵深处。书院的核心——讲堂就在中轴线的中心。讲堂三面有墙,一面敞开。没有门,映入眼帘的是屏壁正中张栻的《岳麓书院记》,字体秀劲,风骨清奇。两把木椅,不偏不倚,在讲坛前“平分秋色”,是纪念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的。公元1167年,书院山长张栻和大儒朱熹在这里会讲。他们论争了三天三夜,无论是在公众前论辩还是夜晚在竹窗前切磋,有些观点还是不能达成一致,但这次会讲使他们相互间深受启发。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此后,陆续有学者登上讲坛。这些知识分子,为了学术理想,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这深山一隅。这深山一隅,简直可以说是自宋以来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遥想红叶满山时,一位清瘦的老夫子,面对晚霞落日,低首微吟,那是多么惬意的黄昏。清风明月的夜晚,那些读书人在星河下,在花径中谈诗论道,又是怎样的景象。每天清晨,他们拜祭先师孔子,从文庙中出来,闻着草露的清香,一定是神清气朗。原来,刻板、严整的读书生活的另一面是鸢飞鱼跃,是云淡风轻。恪守道德得到的是内心的自由和愉悦。“儒道互补”,庄重、轻盈、内敛、开放、严谨、散淡居然如此奇妙地并存在这山间的书院。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可能也就是岳麓书院,敢于挂出口气如此之大的对联。岳麓书院,最令它骄傲的不是这山中的清幽,这艺术的建筑,而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学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熊希龄、杨昌济、程潜……都是写入中国历史的人物。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理财家,各个领域都不乏其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岳麓书院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的传授中,又形成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它不像官学那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它给学生的空间很大,大部分时间是自学,只是不定期地组织听讲。它不屈服于政治的干涉,对于遭贬谪的忠臣,敢于接纳,而且为之建立祠堂,如北宋的邹浩。国难当头,师生们秉持气节,挥戈而上。也正是它的教育理念和践行的操守,使它在学子中,甚至在统治者心中竖起了一块碑。多少跨出山门的岳麓学子,用自己的举止作为在增加这碑的高度。其实,岳麓书院是自己保全了自己。 我想,那些离开书院的学子,不管是远离故土的还是终老桑梓的,不管是彪炳千秋的还是流芳一时的,他们的灵魂,定会一次次回来,依附在他们先师的周围,依附在这一院的松风水月上。这书院,无处不在地弥漫着他们的气息。这气息,是文气,是灵气,是一种浩然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