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哲学思考 文/孟建伟
编者按: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吁,并就此展开热烈讨论。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教育怎样回归生活?教育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有何意义? 一、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深刻关系,而且也阐明了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的充足理由。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涵义。 其一,生活是教育之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犹如树(身)与根的关系。如果说教育是人们视野中的一棵大树,那么,生活则是其深埋于地下的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回答,人们往往将其归咎于“应试教育”,其实,还有比“应试教育”更深层次的原因,教育脱离生活之根就是其中之一。 其二,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不仅是教育之根,而且更是教育之本。“根”和“本”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本”本身就有“根”的含义,除此以外,还有“事物之根本”的含义。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反之,也只有真正服务于生活的教育,才能深深地扎根于生活。正是这种“根”和“本”的关系,构成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最深刻的联系。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 要使教育回归生活,首先须弄清教育为何脱离生活。教育脱离生活的直接原因当然可以归咎于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要改变脱离生活的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模式,要构建一种使知识、文化和生命三者融为一体并以生活为根和本的新型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由此形成一种使知识、文化和生命三者融为一体并以生活为根和本的新型教育观,从而引导教育回归生活之根和本。 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十分重要而关键的第二步。从更深层次说,这种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生活教育的回归包括三重涵义。一是关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回归。使认识论和方法论从狭隘的知识论向广阔的文化论和生活论回归,重新恢复知识、文化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不仅教给人们活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育人的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育回归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生活教育回归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教育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生活由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的生活实践三者组成,并以现实的人为中心。 让教育的理想向生活的理想回归,其宗旨是要以完整而全面的教育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不仅懂生活,更要会做人。通过同生活教育及其理想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激活和强化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从而使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并赋予其神圣的使命,那就是让教育能够真正引领生活。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生活教育的回归,既是一条通向现实生活的道路,又是一条通向理想生活的道路。前者强调的是教育要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不能变成脱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后者强调的是教育又不能满足于现实的生活,要以生活的理想创造理想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生活教育回归的最终目的之三就是,让教育生活本身回归理想的生活,并成为理想生活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