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采取责骂、歧视、以不发毕业证书等手段相要挟,逼迫学生上技校,这并不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而是利益博弈下的霸王硬上弓。
众所周知,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进行分流,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必须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由学生自愿选择,学生有上与不上技校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任何学校没有干涉和强迫的权利和理由。
强迫学生上技校,其背后有着很多的猫腻和利益纠葛。一是学校把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逼上技校,推出去来“甩包袱”,通过“优胜汰劣”,学校的总体成绩可以提升档次,排名前移;二是逼学生上技校,学校的升学率的统计指标可以大大提高,“升学率”可以成为学校考核指标和招生的资本;三是如今技校招生与学校挂钩牵手“互惠惠利”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学校推荐一个学生上技校可以吃回扣,学校老师乐当“店小二”,所以在利益面前,学校都乐此不疲地设法让学生上技校。
学校以不发毕业证书等种种不当手段强迫学生上技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无情剥夺,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催生出的教育功利化。万恶的升学率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差生”无疑成了学校的“包袱”和“绊脚石”,踢出去,对学校来说就是就是利益和成绩,而且是一石三鸟,让学校牢牢栓在这一无形的“利益链”上。现实语境下教育功利化,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倒逼”的现实。然而逼学生上技校的结果不仅偏离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宗旨,而且把许多学生逼上了毫无兴趣的“梁山”,其后果不堪设想,应该依法叫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