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躬耕不辍 杏林传奇:记陕西中医学院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
发布时间:2012-2-20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大凡见过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的人,可能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年届七旬多的他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康儒雅、胸襟宽阔、知识丰富、谈吐风趣,无论对待任何人,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诊疾问病,他总是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遣方用药,他又是那样环环相扣,分毫无误;撰文著述,他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让人深为折服、啧啧赞叹……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一位国医大师的学术风采,因而被人们公认为陕西中医药事业的带头人。


    自古以来,人们把品德和医术都达到极高境界的医生称之为“儒医”。张学文教授就是这样具有仁德仁术的儒医。儒者,柔也;医者,意也。作为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融儒家的仁爱进取与医家拯人寿世的思想于一身。他不仅具有渊博丰富的医学理论素养、精湛杰出的临床诊疗技术,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见过张学文教授的人,都会对他和霭可亲的形象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与张学文教授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会把他引为自己直、谅、多、闻的“益友”;聆听过张学文教授讲课的学生,都会对那种风趣幽默的独特个性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铭记终生;接受过张学文教授施治的患者,都会对他那种视患者的疾苦“若己有之”仁爱之心感同身受。
    张学文教授耕耘杏林五十余载,始终把活人济世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病家为重,时时以药王自律,常常以“关爱中医事业,造福人类建康”的誓言自励。


张学文教授1974年在岐山讲学


    每当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张学文总是用最经济实惠的方药为他们治病,甚至亲自为患者交纳药费。前不久,一位来自陕西礼泉县的郑姓老人找到张学文看病,衣着破旧的老人家看到张学文百感交集,从怀里掏出一份已经泛黄的药方。这份已经保存了整整二十年的药方,寄托了老人对张学文深深的感激。二十年前,饱受心脏病折磨的老人在乡邻的建议下找张学文看病,张学文不仅治好了老农的病,而且捐资让囊中羞涩的老人体面地过了费用关。


1978年张学文教授下乡义诊



    现在虽然年逾古稀,但张学文教授却坚持每周四天门诊,并不定期在附属医院查房、在全国各地会诊疑难病。虽然是国医大师、国家级的名老中医,他却把自己的门诊挂号费自定为每人次仅收10元,而且看病尤其喜欢用那些价廉效佳的药品,如丹参、豨签草等,在他眼中,中医历来就是仁心仁术,悬壶济世。他常说:“如果是一名商人,他没挣到钱,说明他能力确实有限;而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他挣了很多钱,那他可能就缺德了”。不仅如此,对于家庭经济特困户,他还经常免除挂号费和部分医药费。经常有些从外地远道而来求诊的患者,张老总是会想方设法给他们诊治疾病,所以,张学文教授门诊的下班时间从来都是晚点的。
    张学文教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爱社会公益事业。多次为重危病人和灾区捐物捐款,多次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组织的赴边远和民族地区进行义诊活动,就在去年6月份,76岁高龄的他仍然冒着炎热欣然参与了由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陕西省千名医师“三进”义诊活动。从事医疗工作五十多年来,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热忱对待患者,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差错,深得群众爱戴,求诊患者络绎不绝。


张学文教授广州查房


张学文教授为外国友人诊病

 

中西互参  继承创新


    中西医学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两种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只有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于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手段,能够提高医生对疑难病辨治的精确度和诊治水平。“CT”、“B超”、“核磁共振”等检测技术的出现,并非由西医发明,而西医却能善加利用,借以发展自己。而结合化验检查手段,可以扩大中医望诊的范围,有助于使中医传统的“四诊”深入到微观层次进行辨治。因此,张学文教授主张凡对中医辨证论治有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应善加利用。此外,中西医学互参还体现在对中药药理、方剂的现代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上。如人参、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川芎嗪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研究成果,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和辨证论治水平。
    中医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文献中所记载的病名、病种几乎涵盖了现今临床中绝大多数病症,其列举的理法方药和治疗手段亦非常丰富。老一代中医的成长道路,都是从苦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培养中医素养的。张学文教授鉴于目前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水平的下滑,指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淡化了对中医学经典的学习,忽视了对临床实践的刻苦磨炼。他强调说:“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最终都是无本之木,不会有生命力,更谈不上发展中医。”“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几千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中医学遗产,就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扩大中医临床阵地的源头活水,要想发展中医,非此难以达到目的。
    张学文认为培养研究生和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很好,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老年与青年交流,互相汲取对方长处。在做人方面,培养过硬心理素质方面,养成良好医德医风方面,都可以以对方为师,互相启迪。他对个别利欲熏心者,经常持批评态度;而对踏实认真,诚实守信,爱学习,肯钻研的弟子和学生则赞誉有嘉,是非褒贬非常明显,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张学文的荣辱观和人才观。
要说荣誉,张学文教授除了是“国医大师”,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外,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等;要说职务,张学文教授曾先后担任陕西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曾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委等职。


张学文教授查房病案讨论


张学文教授临床带教


张学文教授指导临床用药


张学文教授临床带教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张学文教授非常坦然,从不为声名所累;面对这些职务,张学文教授从来不把它看成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他所重视的是它们所寄托着的责任。
    已退休多年的他,仍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继续对各种疑难病症进行着不断的研究,而对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和弟子,他则将自己的诊病体会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并积极指导和培养他们在理论、临床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张学文家里客厅沙发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牌匾,上书“杏林恩师”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七十二名研究生在张学文七十岁大寿时送来的,学子们以此表达他们对恩师的感激和敬佩。


张学文教授2009年参加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第二排右起第三个)


    他虽已年过古稀,依然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陕西中医学院的发展。他经常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方面组织的相关发展中医策略研究讨论,接受国内外中医组织的邀请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前不久他在看望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时候,还和邓老畅谈起近几十年来中医事业发展的变化,并对今后中医药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2010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应邀在美国召开学术思想研讨会


    退休之后,他仍然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认真履行学校专家委员会主任职责,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医疗、科研、教学和学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退休之后,他仍然关心中医事业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张学文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颇有见地的主张。他提出了正确对待中西互参的问题、处理好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等中医药发展的新思路,对振兴民族医药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学文教授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合影


    张学文教授深深地热爱着伴随他一起成长、走向成功的陕西中医学院,深深地热爱着养育他、给予他无穷智慧和创造力的三秦大地,深深热爱着终生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的中医药事业。尽管已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但每当看到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采取的每一个重要举措,看到中医药事业向前迈进的每一个脚步,看到陕西中医学院改革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学校面貌发生的根本变化,他总是难以掩饰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他常常以藏克家“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勉励自己,决心为学校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