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北美学生的“德育课”
发布时间:2016-3-4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易晓明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社会责任被提在了首位。那么,北美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两年的国外生活不仅让我比较充分地感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社会的公共道德性,或者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也更加了解了北美学校的道德教育。北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课程名称为“社会学习”,课程包括历史、经济、政治以及公民道德等综合内容。然而,这里的道德教育绝不是存在于学校课程中,而是建立于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来源于影响学生的社会氛围。

    健全人格源于关怀与尊重

    根据我的观察,美加两国的教育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其实就是从教育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特殊儿童回归主流教育的全纳教育在北美是普遍现象。每个学校都会根据学校特殊儿童的数量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全天候、全方位地服务于这些学生,使得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另外,随着非英语家庭孩子人数的增长,北美学校为这些孩子开设了额外的英语教学,使得这些孩子能够较快地提高语言能力,适应学校生活。

    另外,美加学校的教育者会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人,给予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由。尊重表现在对于孩子的充分信任。教师相信孩子有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和要求。比如在美国的学前班、幼儿园和学校里都有存放真正的钉子、锤子的木工区域,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区域进行学习。我们可能会问,孩子如果受伤怎么办?但在他们看来,孩子不仅有保护自我的本能,而且在尝试、探索中也会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弗洛姆的话:“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学生正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方法,获得了能力,更获得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和希望。

    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激烈讨论和争辩,教师却在一旁默不作声,不否定任何一方孩子的观点,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也使得我看到的每个学生,即便是幼儿园的孩子,个个都是自信满满。其实,对学生独特想法和观点的接纳与认可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

    道德意识基于程序与规范

    在低年级的教室里,通常有一个告诉孩子进入教室之后的图文流程,比如挂好书包、把作业放在自己的格子里、签到、坐到座位上阅读等;在学校的过道上,图片文字会告知学生放学时,如何排队有序、安静地离开学校。这些明确的行为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孩子认知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行为要以外显、明晰的方式告知他们,要从他们最为熟悉、最接近的生活空间开始。当规范的行为得到不断重复之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并且由学校这个小社会空间,逐渐推演到对社区、社会这些更大的公共空间的规则规范的遵从,从而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公民。

    北美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加侧重从小处着手,培养每个孩子作为社会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行为。

    更重要的是,学术规范意识也会从小培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性学习在北美两国的小学教育中很普遍,这就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查阅、研究资料,并完成相应的文章写作。教师会明确告知学生如何引用文献,如何标注文献的出处,如何列写参考文献,并且学术规范也是老师评价学生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使得每个学生从小就能够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进行论文写作,逐步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

    社会责任来自实践与行动

    在北美的学校或社区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做义工的青少年,其实,这是学生们非常普遍的一种道德实践。对于小学生,学校会为他们提供很多在校内做义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比如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或当课间操场的管理者等。对于中学生,学校会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社会义工活动,比如做各种社会活动的志愿者,他们还会通过网络,主动联系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里的教育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现实道德的思考,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行动模式是西方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模式,强调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社会民主生活并形成改变社会环境,影响政府决策和促进社会变革的能力,强调每一个公民应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的铁箱和桶,这是为救助贫困者而设立的面向全社会的物资捐赠处。这些铁箱和桶也会放置在学校内,师生们经常会将自己家中富余的物资放到这些捐赠处。这些有形的捐赠处,无形中培养了全社会尽自己所能关心和帮助社会贫困人员的意识和行为。

    除此之外,学校教师会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观政府机构,让他们从小了解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学校通过社会参与计划和社区问题课程鼓励学生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引导他们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正是在这种不断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去积极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社区和社会环境。

    可以说,人性化的教育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了良好榜样,营造了充满关怀、尊重的教育氛围,学生们身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引领。道德最终体现为人的实践理性,所以不断的道德实践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深化道德认知,激发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换。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