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教育者都要懂点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5-8-19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目前最急需做的恐怕是,教育人必须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和脑神经科学知识,无知难免蛮干,更会让人感情用事。

    ■凌宗伟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这个《指南》的颁布值得鼓掌。或许有人会说,《指南》是指南,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还是有困难的。是的,如果总以为颁布个什么文件就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但作为教育人,对于教育科学理论知与不知是不一样的。无知而为或许可以理解,知而妄为那就可怕了。

    笔者以为《指南》颁布的一个意义在于推动学校和教师恪守职业伦理,从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视角出发,妥善处理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可能出现成人视角无法理解的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让他们在等待与呵护中顺利而健康地生长。

    现行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只重视知识灌输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即便是所谓的智力开发也是直指这两个方面的,普遍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加之对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只有管束而无引导和帮助,更无视个人的尊严。学生一旦出现与成人世界相悖的言论和行为,学校要么选择性忽略,要么严惩不贷。殊不知这两个极端给学生带来的只有伤害,绝不可能达到我们“为他好”的目的。

    国外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理性思维大致要到20岁左右才能发育健全,在这个年龄前的言行总是感性主导的。学生许多知识与情感的分离,是有特定的生理机制的。一个人如果知识与情感分离,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脑内侧前额叶到边缘系统的神经回路被切断了,而额叶是情绪传到意识界的地方,边缘系统位于无意识的皮质下,是情绪产生的地方,一旦被切断了,知识与情绪就分离了。如果了解了这些,或许我们对学生的那些怪诞的言行就可以理解了。问题是,我们这些教育人很少知道这些。

    据此,要让《指南》落到实处的前提不只在于“辅导室”硬件的建设,更在软件的提升,目前最急需做的恐怕是,教育人必须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和脑神经科学知识,无知难免蛮干,更会让人感情用事。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的举措,往往就是因为无知与感情用事。

    为什么在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大地在心》的作者大卫·W·奥尔的话语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作为老师、教育工作者和具有爱心的公民,我们有义务将我们看到的如实说出来,尽管我们自己还没有看透彻。”尽管“有些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去感受,这些东西在我们心里”,教育人,要有一点职业敏感。这敏感,不仅来自经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与教育有关的乃至看起来无关的知识。如果我们意识到学生的某种言行可能酿成某种祸端而不及时告知相关人员的话,就是失责。

    为什么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或许我们会以为,让学生接受心理测试之类是为了寻找某种帮助和“疗救”的依据,并没有什么恶意,殊不知,许多时候成人对孩子们的伤害往往正是在“善意”下发生的,而这样的伤害远甚于明火执仗的挞伐。心理测验会给孩子某种暗示: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强迫测试的同时已经给他们贴上标签了。许多案例早已表明标签致伤的威力是巨大的,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后是一辈子难以摘去的。这种伤害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

    总之,《指南》的颁布至少可以让我们这些教育人意识到,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需要摆到重要位置上来。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