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要教好孩子,先做好父母
发布时间:2014-9-2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最需要受教育的是教育者,即父母和教师。但对这些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者来说,“社教重于说教”才是更深刻的道理。

    文/顾骏

    9月1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如期推出《开学第一课》,主题为“父母教会我”。由于教育部数天前就已经将主题公布,这个话题也成为最近几天网络讨论的大热门。从记者在大中小学生中展开“微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们的回答堪称五花八门。有的说“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妈妈教给我的是责任”;有的说“父母间的爱及对我的爱教会了我怎么去爱别人”;还有的说“要当三好学生就要给同学送礼”。记者的结论是“与其说是教会,倒不如是父母身上的某些东西深深影响着孩子”。这话很有道理,也很正面,完全符合传统家庭教育所信奉的“身教重于言教”原理。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上个世纪末,西方社会学家在探讨单亲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时,曾指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推崇“专业化”的当代,人类最重要的专业和职业——为人父母——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职业资格。结婚需要登记,但生育以及随之而来的抚养和教育孩子,却不需要任何培训、注册和考试。如此一来,被视为“重要一课”的家庭教育除了野蛮生长之外,还会有什么更理想的状态?

    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父母能教育孩子什么,首先取决于他们本身相信什么。如今许多年轻父母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社会竞争之中,生活教会他们的是与学龄阶段听到、读到的完全不同的内容,原来相信的东西却有许多已被生活澄清或者扭曲了。面对孩子,他们说什么不仅取决于既往教育的内化,更来自于当下亲历的体验。在这里仅仅向初为父母者指出,教孩子什么才是合适的、正确的,是完全不够的,他们的经验比任何道理更有说服力。环境教育项目评估中即无例外地发现,孩子们在回答环保问题时的正确率总比成人高,因为孩子只知道标准答案,成人会根据身边不那么正确但天天发生的事情作出判断。

    即使为父母者在遭遇人生艰难时,能够坚持内心的良知,给孩子以正确的“言教”,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自身行为走样而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很多中国人推崇“外圆内方”,心中良知需要坚持,但同人相处不能“过于迂腐”,“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人格分裂在初为父母者那里或许并无困难,但在孩子眼中至少是“言行不一”,不仅到底学“外圆”还是学“内方”会让孩子纠结,更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是为人处事为什么必须表里不一?

    所以,知道当下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固然重要,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探索,加以改变和改善。但是,知道初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上面临的内在困惑,甚至自己人生尚难把握的尴尬,应该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可以据此开展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项目。这类项目的目标不是着眼在技术层面上告诉初为父母者应该做什么,而是旨在帮助他们破解人生中的种种“两难”。

    笔者认为,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最需要受教育的是教育者,即父母和教师。但对这些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者来说,“社教重于说教”才是更深刻的道理。在孩子人格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重要的,但如果仅仅追求表面化或碎片化的教育效果,最后无非增加了孩子“踏上社会”之后遭遇“现实休克”的几率,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本意。生活永远是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教育者,改变生活才能改变教育和教育的结果。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