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发布暨研讨会”于2011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研讨会现场。
2011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1)的主要结果。
报告对201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及四个分指数(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过去七年各省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课题组得出了如下结论:
1、中国发展指数(2011)继续保持增长。在全国31个省区中,有13个省区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中,陕西、新疆、河北等6省区的排序上升,四川、重庆、山西等7省区排序下降。与去年相比,31个省区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生活水平指数的排序变化均不大;相对而言,绝大多数省区的社会环境指数都有轻微的位次变动(只有5个省份排序未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下降了4个位次) (具体结果见附表)。
2、中国发展指数年增长率显示,我国内地31个省区全部呈正增长态势;在增速前8位的省区中,5个来自中西部,3个来自东部 ;在增速后8位的省区中, 5个来自中西部,3个来自东部。自2005年以来中国发展指数及分指数连续7年保持增长,增幅明显;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近年来稳定上升。
3、2005-2011年,中国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始终存在,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即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逐步扩大)。其原因是:生活水平指数的区域差异(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高且逐年扩大,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而其他各分指数中(2005-2011),社会环境指数的区域差异最小,且多年来保持稳定。
4、从全国来看,15个三级指标中,有11个指标的总体水平略优于去年,仅有城乡人均消费比、第三产业比重等4个指标稍有退步。
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内地31个省区社会经济地理分四大板块的格局基本未变, 但与过去相比更向第三类集中(18/31)。广西、四川从第四类上升到第三类,而辽宁、吉林、福建从第二类降到第三类(聚类结果参附录)。
6、盘点中国发展指数2011,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关注: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绿色生产任重道远。31个省区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较上年均有下降;成绩面前希冀节能减排由政府倡导走向企业自觉;绿色生产、安全生产期待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三产比重整体下滑,危机呼唤实体经济升级。各省区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仅山东、江苏、海南等五省区较上年有所上升。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警示我们,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高质量实体经济的拉动。由低端“中国制造”走向高端“中国创造”,中国的发展必须借鉴国际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3)、CPI推涨恩格尔系数,部分地区生活水平下降。浙江、江苏、黑龙江、海南四省区的恩格尔系数较上年提高,说明在通货膨胀影响下,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反映居民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随着CPI(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提升;人们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食品消费,小康生活面临挑战。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民面对飞涨的CPI兴叹。
由中国发展指数(2011)的研制引发出我们的如下思考:
GDP崇拜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不仅会对经济领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还会对社会领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道德体系的崩溃。
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渐弱化经济发展执行者和设计师的角色,避免由于过度强调GDP政绩指标,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上马高消耗高污染项目。
政府还需要加强社会服务与监管职能,在食品安全标准、工业生产标准、环境污染标准、工业排放标准等方面加强立法与监督,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中国发展指数(RCDI)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大发布之一,自2007年初起每年定期发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直属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性科研究机构——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承担,集合了中国人民大学多领域的专家,也获得了国家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为合理度量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附表1:中国发展指数(2011)的主要结果
序位 |
总指数 |
健康指数 |
教育指数 |
生活水平指数 |
社会环境指数 |
地区 |
指数 |
地区 |
指数 |
地区 |
指数 |
地区 |
指数 |
地区 |
指数 |
1 |
北京 |
103.5 |
上海 |
100.3 |
北京 |
111.7 |
北京 |
116.4 |
江苏 |
91.8 |
2 |
上海 |
99.1 |
北京 |
97.6 |
上海 |
101.0 |
上海 |
116.2 |
山东 |
90.9 |
3 |
天津 |
91.7 |
吉林 |
89.8 |
天津 |
91.0 |
浙江 |
103.6 |
广东 |
90.9 |
4 |
浙江 |
89.4 |
辽宁 |
89.7 |
辽宁 |
83.6 |
天津 |
100.1 |
北京 |
90.4 |
5 |
江苏 |
88.2 |
天津 |
89.1 |
陕西 |
79.1 |
江苏 |
96.9 |
海南 |
90.2 |
6 |
山东 |
86.1 |
山东 |
88.0 |
浙江 |
79.1 |
山东 |
91.1 |
浙江 |
89.5 |
7 |
辽宁 |
86.0 |
浙江 |
87.1 |
新疆 |
79.0 |
内蒙古 |
89.9 |
西藏 |
87.6 |
8 |
吉林 |
84.7 |
江苏 |
87.1 |
吉林 |
79.0 |
辽宁 |
88.3 |
天津 |
87.3 |
9 |
广东 |
84.7 |
黑龙江 |
86.4 |
山西 |
78.8 |
广东 |
88.2 |
福建 |
86.3 |
10 |
福建 |
83.7 |
山西 |
85.3 |
福建 |
78.7 |
吉林 |
87.0 |
江西 |
85.7 |
11 |
内蒙古 |
83.1 |
重庆 |
83.4 |
江苏 |
78.0 |
福建 |
86.7 |
河北 |
85.0 |
12 |
黑龙江 |
82.0 |
福建 |
83.2 |
广东 |
77.7 |
河北 |
86.2 |
安徽 |
85.0 |
13 |
河北 |
81.9 |
湖南 |
83.2 |
湖北 |
77.6 |
黑龙江 |
85.1 |
内蒙古 |
84.5 |
14 |
山西 |
81.8 |
广东 |
82.7 |
内蒙古 |
77.6 |
山西 |
84.4 |
广西 |
84.1 |
15 |
湖南 |
81.0 |
四川 |
82.4 |
黑龙江 |
77.3 |
河南 |
83.2 |
吉林 |
83.6 |
16 |
湖北 |
80.5 |
河南 |
82.0 |
宁夏 |
76.9 |
宁夏 |
82.5 |
湖南 |
83.5 |
17 |
河南 |
80.1 |
湖北 |
81.8 |
海南 |
76.7 |
湖南 |
81.7 |
云南 |
83.3 |
18 |
陕西 |
80.0 |
河北 |
81.6 |
江西 |
76.4 |
湖北 |
81.2 |
陕西 |
82.6 |
19 |
海南 |
80.0 |
内蒙古 |
80.8 |
青海 |
76.3 |
新疆 |
79.7 |
辽宁 |
82.5 |
20 |
宁夏 |
79.7 |
广西 |
80.6 |
湖南 |
75.9 |
江西 |
79.4 |
上海 |
82.1 |
21 |
江西 |
79.1 |
陕西 |
80.0 |
山东 |
75.2 |
安徽 |
79.0 |
湖北 |
81.4 |
22 |
重庆 |
78.8 |
安徽 |
79.7 |
河北 |
75.1 |
陕西 |
78.3 |
宁夏 |
81.0 |
23 |
安徽 |
78.8 |
海南 |
79.3 |
河南 |
74.7 |
重庆 |
78.1 |
河南 |
80.9 |
24 |
新疆 |
78.7 |
宁夏 |
78.3 |
重庆 |
73.8 |
青海 |
77.7 |
四川 |
80.7 |
25 |
广西 |
78.4 |
新疆 |
77.1 |
四川 |
73.1 |
四川 |
77.1 |
重庆 |
80.2 |
26 |
四川 |
78.3 |
甘肃 |
75.7 |
广西 |
73.0 |
广西 |
76.2 |
贵州 |
79.7 |
27 |
青海 |
76.8 |
江西 |
75.4 |
安徽 |
72.0 |
海南 |
74.5 |
黑龙江 |
79.7 |
28 |
甘肃 |
74.5 |
青海 |
75.3 |
甘肃 |
71.2 |
甘肃 |
74.0 |
山西 |
79.0 |
29 |
云南 |
74.5 |
云南 |
73.6 |
贵州 |
69.6 |
云南 |
72.6 |
新疆 |
78.9 |
30 |
贵州 |
73.1 |
贵州 |
72.1 |
云南 |
69.2 |
贵州 |
71.5 |
青海 |
77.8 |
31 |
西藏 |
71.1 |
西藏 |
68.7 |
西藏 |
62.9 |
西藏 |
67.4 |
甘肃 |
77.4 |
32 |
全国 |
80.8 |
全国 |
80.1 |
全国 |
76.6 |
全国 |
82.9 |
全国 |
83.7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国家统计局
附录1:RCDI的指标结构:4个分指数和15个指标
(1)、健康指数: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平均病床数;
(2)、教育指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3)、生活水平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社会环境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并好于二级的天数(省会城市API)、单位增加值污水耗氧量。
附录2:中国发展指数31个省区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2个,特大都市区):北京、上海
第二类(5个,沿海发达区):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
第三类(18个,中度发展区):辽宁、吉林、福建、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海南、宁夏、江西、重庆、安徽、广西、四川
第四类(6个,西部偏远区):新疆、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
附录3:中国发展指数(2011)31个省区聚类分析地理分布
 中国发展指数(2011)31个省区聚类分析地理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