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高校“千米经济”是喜是忧?
发布时间:2014-4-2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近日,媒体报道,许多高校出现了“千米经济”业务,即大学生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发布信息,为同学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等服务,一般从校门口送到宿舍或教室,大概一千米的距离,收取一定的劳务报酬。该报道引起热议,本期评论版刊发两篇文章和网友观点,以期给读者启迪。

“用手机代替手脚”伤身更伤心

    ■徐秉国

    饿了就拿起手机,通过微信请人到食堂买好送到寝室;到校门口取快件,也是花钱请人代劳。这是近日媒体报道的武汉多所高校兴起的“千米经济”。

    如人类所有的技术一样,手机也是因人而生,也是为人而生的。现在,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帮手,成为大学生手脚的延伸。大学生通过手机实现的各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摆脱了环境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的自由,这正是手机技术进步的价值与优越性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理性上并不能责怪手机本身。但是从人性来说,人是趋乐避苦的。手机服务所提供的舒适与便捷,也会像鸦片一样以舒服、惬意、温柔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手机的“按摩”,造成对手机的依赖,沦为消极需求的引诱对象,并最终被手机所奴役,成为足不出户的“宅神”。

    大学生用手机代替手脚,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最终因过分依赖手机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人为地隔离自己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无疑会导致身体损害、情感冷漠、能力退化、交往障碍,与同学关系渐行渐远,以致于最后身心俱损、学业前途双败。这样的的事例屡见报端,应当引起关注与重视,找到解决之道。

    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价值层面上大学生要明白大学生活的真谛。大学生活从表面上看是育德、求知、健体、审美的学习过程,是中学生活的延续,实际上,它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并最终走向社会、立足社会。而大学生的交往地域广阔、对象陌生、矛盾多样,学生正是在这一过程认识社会、认识人性,并学会处理各种矛盾与关系而成熟起来的。所以,大学生不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也不能退缩到依赖手机服务而营造的宅居状态,而是要开动双腿,跨过“千米”的心理与物理障碍,真实地融入并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真实的交往、购物,使自己变得成熟并有可能得到真实的幸福。

    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大学生需要正确看待手机技术。在意识上把握手机技术的人文内涵,认识到手机只能是生活的工具,要能合理利用手机,自由地在虚实之间实现转换,避免在过度利用手机中所产生的主体性失落。在行为上大学生也要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节制、虚实协调,自觉抵制手机利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摆脱手机依赖的发生。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尝试对于克服手机依赖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方法。如积极预防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利用文本阅读、外出旅游、体育锻炼等方式增加生活情趣,丰富生活方式,感受现实生活的乐趣。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千米经济”也是校园微创业

    ■姜朝晖

    近日,许多高校出现的“千米经济”业务引起热议,更多人持批判视角,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深怀担忧。笔者以为,高校“千米经济”盛行未必不是好事。

    诚然,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等优良文化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高校“千米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身上这些传统美德的丧失。新的校园现象出现,自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笔者以为,信息技术和物流理念有机结合而在校园盛行的“千米经济”,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了便捷;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

    从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便捷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网购、派送服务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时尚和发展趋势。在普通民众都能享受这一信息时代所提供的便捷时,不能人为剥夺大学生的正常权益,更不能用10年前、20年前的高校标准来苛求现在的大学生。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当部分高校都对校外快递业务做了严格规定,一般都不允许进入校园,只能在校门口发放签收。高校发展到今天,校园面积已今非昔比,从教学楼或宿舍到快递点,动辄都以千米计算。再者,现在本科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而研究生做实验或做论文,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看来,大学生网购后,以微小酬劳的派送服务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又有何不可?

    从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创业平台的视角来看,“千米经济”业务的盛行,其实就是从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群体中诞生的。在快递业务不能轻易进入校园,大学生功课任务繁多背景下,那么,高校“千米经济”就有了市场需求。可以说,就这项业务而言,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对学校情况了如指掌,有一定闲余时间,知道什么时候送到什么地点,能够为其他同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这项服务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大学生校外创业风险高、成本大,但是在校园内的这种微型创业,基本无需成本,只要有一定的时间、精力便可,协调得当,也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自身的创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能够得到快速提升。尤其对一些贫困学子来说,在服务同学创业实践的同时,还可收取一定的合理报酬支持学业。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又何乐不为?

    笔者以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和苛求今天的大学生,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没有必要。当前,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种“千米经济”盛行,正是基于大学生自身需求的一种创业活动。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服务实践,为同学提供生活便利,为自己积累创业经验,理应值得肯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