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让无数观众“泪奔”,也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普遍现实

爸爸,多陪陪我好吗?我想让你早点回家。下次的家长会,你能参加吗?……
文/余闯 易鑫
一次父亲与孩子的单独旅行,一种曾经被传统社会忽视的父子间的特殊情感,一份理应担起的父亲责任……近日,某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让无数观众“泪奔”地收官,让父亲育儿的重要性俨然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然而,在“父亲回归家庭教育”被公众火热呼吁的同时,却遭遇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普遍现实,及我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定式。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现状,又该如何为父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呢?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父亲教育缺失
在民众和孩子眼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尽责,在亲子关系中现状如何?
去年10月,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对2180名重庆市民进行了一项有关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市民感觉当前社会父亲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57%的人觉得比较普遍。
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从许多专家观点和调研结果来看,在家庭中子女保育和教育方面,父亲参与程度都非常有限。以开家长会为例,“来的七八成都是妈妈,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一位小学班主任说。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缺席更为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
2009年4月,新浪网曾经就亲子关系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网友觉得“不好说”;在回答“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网友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表示是父亲。
“尴尬的排名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折射出父亲远离孩子情感中心的实际。当孩子需要一个人的陪伴,而父亲的形象不是让他心生暖意的感觉,他自然会选择别的对象加以替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我们中心进行过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高中生遇到烦恼更愿意跟网友倾诉,而不是爸爸。他们有心里话,最愿意跟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妈妈、兄弟姐妹说,网友排在第五位,爸爸甚至排在网友后面。而其他国家的数据显示,爸爸排在网友前面。可见,中国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更靠后一些。孩子有心事时想不起爸爸,这可能和爸爸一直以来较少参与家庭教育有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位对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缺乏父爱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孙宏艳介绍说,美国的两位学者曾经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该研究对6403名14岁至23岁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研究发现,与单亲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类似的结论出现在更多的研究当中。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而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则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德国和日本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对两国共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调查也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一倍。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首要责任在父亲。对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首位的伤害是父爱缺失,占87%。
根据国家贫困儿童研究中心的报告,没有父亲教育的男生,比有父亲教育的男生逃学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两倍,长大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增加3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
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哪些特点决定了其缺位可能带来的影响呢?
孙宏艳认为,第一,父亲更善于把孩子引向外部世界。同样是做游戏,母亲喜欢进行一些安静的、柔和的游戏,而父亲则更多地带孩子进行一些运动性、冒险性、探索性的游戏。有研究表明,经常和父亲一起游戏的幼儿,好奇心和自主性更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也更强。第二,父亲能帮助孩子了解性别角色。如果男孩在向父亲学习方面受到阻碍,男孩常常会表现出更多女性化的趋向。同样,女孩也会从父亲身上了解很多男性的特征及品质,在与父亲的相处中使自己性格更开朗,更具有探索、独立等精神品质。第三,父亲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如果父亲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对陌生人的态度就比较友好。孩子的父母如果能经常分担育儿的责任,那么孩子便习惯于父亲或母亲的离开。第四,父亲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思维。研究显示,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的两年后,其认知能力与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存在差异。这说明,父亲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还影响孩子的智力。
“一般来说,父爱对孩子的智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而母爱则以情感支持和养育为中心。”孙宏艳说。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从家庭角色分担上,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权威与可信赖。没有了父亲的参与,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与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往往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许多青少年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为“忙”而缺位家庭教育?
“爸爸平时为什么没时间陪你?”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小学生刘伟的回答让记者印象深刻。刘伟告诉记者,他家经营着一家蔬菜水果店,主要靠他的父亲一人打理,“爸爸太忙了”。
什么原因造成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在去年10月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中,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44%的人将原因归咎为“回家晚或少,没时间参与互动”;39%的人觉得是“观念有问题,认为教育只是母亲的事”;37%的人直指当前不少父亲“缺乏责任感,不愿承担义务”。
对此调查结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造成的。“在以前的大部分家庭中,父亲的养家责任更大,工作上的责任更大,因而对家庭的关注减少,很容易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转交给母亲承担。”
孙宏艳认为,“父亲缺位”是由于传统家庭教育文化的惯性使然。中国一向倡导慈母严父,母亲总是慈祥的、温暖的、唠叨的,父亲总是严肃的、一丝不苟的、不善言谈的,很多父亲也习惯了用内敛、深沉、不苟言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父亲不会喜形于色,不会儿女情长……因此,父亲大多与孩子沟通少,参与家庭教育少。
也有学者将父亲教育缺失归因于生物学因素,认为女性天生就具有育儿本能,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男性因为素质和能力缺失,缺乏教养孩子所需要的诸多技能,如女性对婴儿的信号更敏感,而男性则不然。
“素质缺失、能力缺失和时间缺失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父亲教育观念缺失,父亲对自身身份和角色认同程度不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认为,父亲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而没有时间承担子女教养责任的理由,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如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和男性等同的工作之中,但许多职业母亲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减少对孩子的教育,“因此时间不足不是导致父亲教育缺失的关键因素。亲子关系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此外,有专家认为,婚姻不稳定或夫妻间情感产生矛盾,都会促使母亲过度将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造成母子间过度依赖,父子间疏离,这也逼迫着父亲因“不被需要”而离家庭渐远,成为一个“影子式爸爸”。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陈建翔就曾表示:“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们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多强,父性教育过少、过弱。”
父亲如何回归家庭教育
哪种类型父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在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舆情调查中心做的调查中,51%的受访市民认为,哥们型父亲可以与孩子互帮互助,并尊重孩子个性,更有利于孩子成长;26%的人更推崇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的细腻型父亲;还有19%的人热捧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严厉型父亲。
“由此可见,孩子更期望有一个朋友式的、和自己共同成长的父亲。”孙云晓说。父子间培养感情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要确保“父爱时间”,定期陪伴孩子,一起玩乐,彼此谈心,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缺席,孩子自然会记住父亲的付出,体会到爱。
正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位爸爸所言:“六次旅行让你和爸爸都成长了,让爸爸也真正走进你的心灵,对你的所有的思想、行为习惯也有了全面的了解,让爸爸也变得越来越合格,越来越自信。”
此外,孙云晓认为,由于父亲在孩子的人格完善和社会性养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好父亲应在认真负责、意志坚定、勇敢独立、目光远大、是非分明、胸怀宽广、有包容精神、勤劳自律、爱好运动等品质方面起到榜样作用。
也有专家表示,成为一个好父亲,观念转变是先导,态度是第一位的,父亲要建立重视父亲教育的良好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孩子的教养责任,这是应对父亲教育缺失的先决条件。此外,好父亲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品质:一是爱,即理解和尊重,给孩子自由;另一个是管教,教给孩子规则。一个好父亲是严慈相济的,即自由和规则都不可偏废。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某父亲一改往日的老好人形象,坚决制止女儿耍脾气,目的是告诉女儿:“如果你做得不对,即使在众人面前,我也会批评你。”
“最重要的是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班华呼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起父亲教育的责任。班华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都没有认识到父亲教育缺乏的问题,甚至有的儿童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关心母亲的素质,而对父亲素质关注得很少,例如在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中,问卷设计对父亲的关注很少,这是最亟须扭转的一个偏向。
孙宏艳则认为,婚姻关系倾斜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庭,时刻关注婚姻这条大船的平衡性,从而使父亲更加成为好父亲,母亲更加成为好母亲。“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更不要让背影成为孩子童年世界、少年时光、青年时代中的阴影。”孙宏艳说。
在实践层面,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六大育女原则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这六大原则包括: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女儿永远只有最低要求;家长和孩子相互体谅最重要;工作再忙双休日一定抽一天时间陪女儿;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但首先要让她喜欢;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兴奋点。
再忙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
文/孙云晓
一谈到教育孩子,许多父亲都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其实,这是一句谎言。
如果给你一个一天挣几千元或几万元的机会,或者一个特别好的朋友约你喝酒,你会因为忙而拒绝吗?不会吧,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很重要、很值得。
那么,孩子没有挣钱和朋友重要吗?当然不是。面对我这样似乎居心叵测的质问,父亲们或许会愤怒了:你怎么可以把我们说得那么没有爱心?那么势利小人?
其实,我完全理解,虽然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是一句谎言,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语言下面有语言。即在父亲们这句谎言背后,还有千言万语。
父亲们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多一些投入,可能难以立足,更难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也谈不上维护男人自身的尊严。其次,教育孩子既费时间又费心,相比母亲的爱心和耐心,父亲往往自愧不如。再其次,教育孩子需要改变许多旧观念,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父亲常常望而却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父亲的特殊责任和巨大潜能认识不清。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对于培养孩子的亲密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父亲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
近日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其最大的看点就是父亲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节目的价值在于,一是表现了父亲外冷内热的爱心,二是显示出父亲教育的巨大潜力。我相信,最喜欢这个节目的人一定是母亲,因为孤军奋战的她们终于看到了同盟军的身影。
那么,忙碌的父亲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呢?作为一个有40余年教育经历的研究者,我试着给出如下五条建议。
第一,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不可能有完善的亲子关系。
一位美国母亲来到中国青岛工作,被青岛妇联评为优秀母亲。她回忆说,小时候,曾经问父亲什么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父亲沉思良久,说永远爱她的母亲。
第二,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从父亲身上,孩子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我曾经问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如何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他说他的父亲陈伯吹在雷雨天给童年恐慌的他做摩擦生电的游戏,使他开始迷上科学探索。陈伯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却尊重孩子的科学兴趣,陪他看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传记电影。
第三,陪孩子运动。哈佛的研究发现,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力量,因为爸爸把他举得很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第四,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研究者建议,家庭教育的责任分工中,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中学阶段以父亲为主。中学时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自然应该多为孩子创造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第五,即使走遍天涯海角,都把孩子记在心里。工作忙碌的父亲往往加班多、出差多,这固然会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心里有孩子,就可能把父爱带到天涯海角。
一位女博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她过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发来电报,祝贺她生日快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电报,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畅销书《好好做父亲》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