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3日(作者:曲昌荣 岳天宇)题:郑州大学“非博导”带的首批博士已毕业——全额资助博导制老师学生都满意。
没有博导资格,甚至不是教授,也能招收博士生。这样“反常规”的事情,发生在郑州大学。5年前,该校首次出台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探索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新路。如今,第一批“非博导”带出的博士生已学成毕业。
“按照以前的机制,别说副教授,很多教授也当不上博士生导师。”年仅35岁的副教授臧明玺坦言。2008年,她正承担一个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急需一名博士生共同参与。此时,恰逢郑州大学推出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制度,只要有项目有经费,就有机会当博导,申请获准的博士生导师需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一次性支付所招博士生4年的全额奖学金。学校当时一共拿出了5个招生指标,臧明玺成功申请到一个,招收了博士生姚春霞,并从95万元科研经费中拿出7.2万元支付她4年的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奖学金。而臧明玺也成为郑州大学第一位副教授职称的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关绍康认为,这种博导新机制能实现双赢。导师给学生做指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共同把课题项目高质量完成,以此为基础再申请新的课题项目,再继续招收学生,能形成良性循环。新机制既激励年轻教师重科研、出成果,也有益于学生开阔研究视野、学得更多。
从科研水平角度衡量,博导新机制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批导师全额资助的4名博士生毕业,其科研水平明显高于同届平均水平,其中两人的博士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数学系教师任景莉的第一个博士生程志波,读博期间有9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如果不是这个机制,我一辈子都很难接触科研,”目前在一所高校从事研究工作的程志波说。
试水成功后,郑州大学逐渐扩大全额资助博士生招生指标。到2011年,该校共招收37名全额资助博士生,从120多名申请教师中遴选了34名教授、3名副教授担任其导师。2012年,又有4名副教授当上博导。这些导师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承担着“863计划”或“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高水平科研项目。
在郑州大学看来,这一新机制也是打破博导终身制的初步尝试。今年,该校要求已具备博导资格的所有教师,每年在招收博士生之前进行招生资格重新认定,进一步探索博士生导师资格转向博士生导师岗位。
南开大学博导可直接面试招生 申请者无需参加笔试
《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9日(记者 张国;通讯员 陆阳)题:南开58位博导可直接面试招生 申请者无需参加笔试
一张考卷能否真正测出博士考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长期困扰国内高校博士招生的难题。今年,南开大学试点推出“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模式,首批尝试的58位导师可跳过笔试,直接通过面试招收学生。该校希望此举录取到最具创新型科研工作潜力的考生,而非应试教育的佼佼者。
据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介绍,传统的博士生招生考试仍将进行,但符合博士报考条件、有志从事创新型研究的考生都可申请接受“考核”,直接进入导师面试环节。首批有172人报名接受考核,经过资格审查,约有100人陆续接受了考核。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考试”变“考核”,向导师放权,是“申请考核制”的重要特点。今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
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说,传统的博士生招生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或者某一层次的知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而“申请考核制”通过对学生申请材料的审查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让考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真实全面地展现出来。
由于是第一年试水,今年南开大学“申请考核制”确定的导师只有58位,均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佟家栋介绍,这些导师在学科上都有相当的实力,良好的研究方向和项目经费能够更好地支持博士生的培养。
向导师放权,如何保证考核的公平?佟家栋介绍,南开大学“申请考核制”强调集体决策和导师意见相结合。面试前,各学院成立了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仔细审核,着重关注考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发表论文水平、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材料审核后导师组成员会打出相应分数,考生根据总分的高低决定能否进入“终极面试”。
据悉,在面试环节,各学院会根据学科需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板块。化学学院面试中,要求考生先进行20分钟的学术研究背景介绍,考生需要用最凝炼的语言将数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介绍清楚,此外还要回答导师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提问。商学院则将专业知识与英文水平考核结合在一起,既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又了解他对学科前沿的关注度。虽然面试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深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兴趣——这也是传统“一张试卷决定命运”的考试模式所欠缺的。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育认为,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考核,能够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学生对未来科研工作的设想是否能够与目前导师从事的前沿领域紧密契合,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满足目前国际和国内前沿学科发展的需要。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军说,“申请考核制”可以通过面试让导师对学生多一些了解,能够使不擅长笔试但综合能力很强、在硕士阶段已表现出很强科研能力、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脱颖而出,这是传统的考试模式很难选拔出来的。
厦门大学在读硕士生吴淑琪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提出了读博申请。在考核时,她着重介绍了自己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创新方法和实验意义,导师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细致追问。她说,这些提问,启发她对实验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报考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顾友谷目前是一名高校教师。他说,相较传统的笔试,感觉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压力更大,但是这种招生模式表现出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它告诉学生,要在平时多努力多积累,不能考前“临时抱佛脚”。
在对所有报名者考核结束后,南开大学将公示录取结果。佟家栋透露,目前“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模式只是一个试点,如果今年效果较好,将会向有重大科研项目和较强科研实力的导师推广,最终在全体博士生导师中实行。(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