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查看

师者魅力是学子的心灯
发布时间:2013-9-13 信息来源:教育观察网

文/赵尚文

    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
 
    女儿上小学后,几年间字体风格大变,老师的话每能脱口而出,原来班主任刘老师是她的偶像,老师的板书成了“字帖”,老师的话像“圣旨”。不由深叹,老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竟至如斯。

    老师成为学生的偶像,学生服他、听他、学他、敬他,原因有很多,但个人魅力至为关键。一项调查显示,学生认同的教师人格魅力高居榜首,师德魅力次之,学识魅力更次之,形象魅力则排在末位。同时学生也更多地认同“和蔼可亲”、“幽默”、“性格开朗”等内涵,而非容貌、衣着。这一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师者魅力乃是学子的心灯,照亮着他们人生的路,有的甚至照亮一生。为师者无魅力,便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换言之,学生如果认为对方不配做老师,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导致教育无效。“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不能不注重涵养个人魅力,尤以养人格魅力为重。

    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总爱举手回答问题,但当老师问他时又答不上来。老师好奇地问他,他哭着说“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于是老师私下里告诉他,以后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这个学生由此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有大进步。老师把这个方法悄悄告诉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这便是尊重的力量。对学生的尊重,正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这种尊重,存在于细微处,体现在细节中。“不超越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超越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这是一些教育家倡导的理念,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想起教育名著《爱的教育》翻译者夏丏尊先生。他积极实践这一被称为“妈妈的教育”理念,不仅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的学业,也无微不至关爱他们的生活。只要听说哪位同学病了,他会亲自将煮好的汤药喂给他吃。每逢周日,他早早地守候在学校门口,叮嘱外出的学生要“早些回来,勿可吃酒”,还要加上一句:“铜钿少用些。”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绝不一棍子打死,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保护自尊、等待觉悟。

    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大爱。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今天,从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到一些暴戾心理的出现,我们都分明看到教育中“育人”一课的缺失,看到师者“传道”的缺失。

    教师节前夕,正在国外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以爱养人,以德化人,以学导人,学生方能快乐成长成人。为师者,不能不深思明察之、修习躬行之。

    青年观:面对老师的提问

    《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作者:毕爻)

    负笈求学多年,总该多些面对现实的底气和积聚力量的办法。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多读些书,思考些问题

    又到教师节。工作远在成长地、求学地千里之外,每年此时,只能编一条短信,聊表对当年谆谆教诲的师长的感恩之情。

    回首当年,或“惨痛”或温馨的记忆犹在眼前。成长的年轮上,那些年教过我们的老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圈又一圈。

    扳着指头算,距离最后一次毕业,已经8年。难得回校探望,老师除了关心这些年的经历,还爱问,最近都在看什么书,关心什么问题。这时候,总是内心一阵紧张,宛如当年课堂上被提问。

    离开校园,告别师长,步入社会,我们还在求知求真的路上吗?当年,胡适曾劝导即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防止“堕落”的危险,“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虽不必自负对社会担当何种重任,但负笈求学多少年之后,总该更多些面对现实的底气和积聚力量的办法。在辛勤工作之余,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多读些书,思考些问题,恐怕是年轻人所能做、应做的。

    当今世界,借助新的媒介平台,自我学习有了更大的便利,同时,每个人都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年轻人是新媒介上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看,当年我们常能听见的那句话,“老师不在,要和老师在一个样”,又有了新的意味。

    时光荏苒。“80后”,曾经是第一个受到特别关注,被强调年轻一代身份的群体,如今渐渐进入“而立之年”。还以为自己仍是青春少年,转眼却已是资深教师、晚育父母的年纪,开始以种种形式缅怀青春。

    留在家乡就业的很多中学同学,都做了中小学教师,不少已是校中的骨干。同学聚会时,曾不止一次听到感慨,“我们和老教师一样认真,但如今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教、不好管了。”

    我们当年又何尝没有背负“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怀疑?能劝导的只有一句:当年我们自己对老师的期待,你还记得吗?做到了吗?指责比努力更容易,守旧比革新更轻松,但只有教师顺势前行,教育才能前程远大。

    更多的同学,已经在朋友圈里“秀”着初为父母的幸福与烦恼,开始领着孩子进托儿所,入幼儿园,甚至报兴趣班了。孩子对父母“包办”的抱怨,似乎又将在新一代上重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比我们儿时更甚。

    只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如果还不能从我们这一代开始真正树立,又要从何时开始呢?

    从子女到父母,从学生到老师,是每一代青年都将经历的身份转换。转了一圈,如果只是回到原点,我们愧为“80后”的新一代!

    关于教师节的一番遐思,其实也是对“青年何为”的回答。你怎样,中国便怎样。青年怎样,中国未来便怎样。(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