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地震撼不倒“传奇”学校 ——震后探访芦山县国张中学

历经两次强震后的国张中学。记者 刘磊 摄
记者 刘磊 李益众 4月22日发自四川芦山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级;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7.0级。
先后经历两次大地震,一所20年前修建、地处重灾区的学校依然屹立不倒,无一名师生死亡、重伤。这所“传奇”的学校就是1993年由芦山县已故企业家竹国张捐资600余万元兴建的国张中学。
1984年,芦山县清源乡大板村村民竹国张开始了他的创业路。从小酒坊起家,相继开办了陶罐厂、石材厂,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达到了事业的高峰。
先富起来的竹国张经常帮助周边村民,慢慢地,他萌生了捐资建学校的念头。“仗义疏财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解决子孙上学问题,才能长远造福一方百姓。”国张中学名誉校长、竹国张的儿子张再宏回忆起父亲建校初衷时说。
最初的建校之路并不顺利。竹国张要求家人节约开支、筹备建校款。此举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父亲建校是从造福社会的角度考虑,而我们则想扩大事业规模。”让张再宏没想到的是,父亲的性格非常执拗,他认准的事一定要办。
在与家人周旋了大半年后,竹国张取得了“胜利”,全家人也达成了共识:买地20多亩,投资600余万元,兴建一所学校,捐给国家办学使用。
在学校兴建过程中,竹国张自任校董,全面指挥校舍建设。他专门“委任”自己的女婿担任“监工”,对校舍建筑质量进行把关。那段时间,竹国张几乎天天守在工地,对钢筋、水泥、沙石等原材料亲自过问,严格把控建筑流程。“他就是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房子来修,经常跟我们念叨‘里面住的都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质量上开不得半点儿玩笑’。”张再宏的弟弟张再文说。
1994年9月,国张中学正式开学。新学校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公寓、一栋教师公寓、一栋办公楼以及一个食堂,学生400余名、教师20余名。
学校投入使用后,竹国张不干预学校任何发展事项。考虑到学校尚未进入正轨,他自己掏腰包,给每名教师每月补发100元补助,期末时给优秀教师发放奖金。
“5·12”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县受灾严重,被确定为省定51个重灾县、国定39个重灾县之一。但国张中学无一校舍倒塌,仅部分楼外墙出现裂缝,师生无一伤亡。
由政府出资对校舍进行加固维修后,国张中学很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此后几年,国张中学师生不负老人的期盼,在雅安市同类学校中办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仅仅过了5年,又一场大地震发生。“4·20”芦山地震,国张中学地处震中,遭受了更为剧烈的冲击。但已有20年历史的校舍依然屹立不倒,保护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教师中只有田霞一人因救护学生受伤;学生则只有数人轻伤。国张中学创造了同一学校经历两次大地震屹立不倒、无一师生死亡的奇迹。
竹国张出生于1933年,1953年入党,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6月因病去世。去世前,他曾嘱托后人:“如果企业发展好了,要继续扩大规模,把学校办得更好。”
竹国张的后人继承了他的理想,依旧热爱教育,大力支持学校发展。在家族事业跌入低谷的困难情况下,竹国张的几个儿女“也没有打校产的主意”。这次地震发生时,头发已经花白的张再宏第一时间不是救助自己的妻儿,而是迅速冲进校园,帮助疏散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