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祖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不断创新机制,丰富形式,注重实效,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22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已形成品牌效应。 ——创新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一是学校每年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预算,近5年来,学校平均每年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超过200万元。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免试推荐研究生的依据之一,同时将各学院系、处室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年终评估考核指标。三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已有三十多个企业、团体、机构或个人,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实践。四是自2005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全校年均资助项目200余项,每年参与学生人数达3000多人。自2002年以来,该校已成功举办了12届“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获挑战杯省级以上奖励145项,国家级奖励40余项,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 “优秀组织单位”。 ——丰富形式,确保社会实践收到实效。学校根据学生年级及兴趣爱好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要求。通过长期探索,该校总结出多种社会实践新模式。一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模式”。博士生、硕士生指导团队解决生产问题,本科学生也受到了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二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模式。学校建立了120多个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把涉及当地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进行研究,由社会实践团队接力完成;三是学生兼任村主任助理模式。从2005年起,学校年均选拔150多名优秀大学生到周边县区担任主任助理,实现了校村双赢;四是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模式。学校支持大学生以农村为课堂,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实践。如学校组织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每年都有100多名博士生分20个小组走访了近3000个村1万余户农家,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调研报告。 ——注重实效,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服务社会。近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万余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岳冬冬已有5项国家授权专利,宋伟等2名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奖”,李骁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由食品学院、机电学院、经管学院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杨战武研制的“手扶拖拉机的新型悬接装置”等已申报国家专利;经管学院学生完成的“天然脱落酸规模生产”项目,获“挑战杯”全国银奖,并与福建一家企业签订了200多万元的转让意向协议,等等。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组织100余支服务队,赴省内外5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支农服务”活动,累计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业及企业技术人员2万余人,发放科普资料12万余份,撰写调查报告100余篇,解决农业实际问题500多个,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该校组织的“大学生绿色营”社会实践团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考察,掌握了渭河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调研报告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已决定投资200亿元对渭河进行治理,该实践团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
下一篇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深入开展系列活动学习杨小卫先进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