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向东

为什么一张小小试卷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弦?从中、高考背后亿万家庭辛劳的付出,到异地高考引发的激烈辩论;从屡禁不止的课业负担,到愈演愈烈的奥数热、校外辅导热,我们的学业测评承载了多少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业测评?与理想相比,当前的学业测评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只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积极关注和参与到当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来,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真正有希望实现。
学业测评的内涵
简单地讲,学业测评也就是通常理解的考试。考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局限于常见的纸笔考试。不管什么形式,所有的学业测评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合理使用考试结果。不过,这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其实异常复杂,每个问题背后都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技术或现实问题。
学业测评究竟应该评些什么?是考查背诵课文,还是考查阅读理解?是检验能否回忆各种概念或原理,还是检验会不会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只关注学科学习成绩,还是更关注通过学科学习,有没有形成勇于尝试、善于创新、坚韧负责、易于合作的素质?考什么的背后实际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我们秉承怎样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的问题。在地球越来越“平”、信息潮涌而至、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学点什么才不会被未来社会淘汰?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然,拥有更多的“鱼”不是最好的答案,成为优秀的“渔者”似乎更为重要。当我们激烈辩论高考应该全国统一还是地方自主、是一年一考还是一年多考的同时,似乎更应该讨论高考应该考些什么。当孩子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了完成大量作业、练习、月考、统考而过早近视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应该反思我们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科学合理的学业测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究竟学到些什么,学得怎么样。就像我们需要各种精准的测量仪器一样,我们也需要科学公正的学业测评工具。严格的保密制度、规范的考试流程、周密的批阅方式固然重要,但学业测评工具本身的质量如何,似乎更为关键。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学思维?什么是科学创新?怎样的测试题目或考试方式才能准确公正地测出学生在这些有价值素养上的水平?即便是纸笔考试可以合理测评的东西,如何科学地命题和组卷也需要深入研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高考作文命题涉及到了网络上当前流行的话题,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而言就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作文考查的就不是单纯的作文水平,还有能否接触到网络的机会。因此,怎么考的背后是学业测评领域科研水平的问题。当我们感慨国际上学业测评工具质量如何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工具背后长期深入、系统严谨的科研支撑。
考试结果究竟如何使用?这既有学术性问题,也有社会性问题。任何测量都有误差,学业测评也是如此。在基于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推断和决策时,必须要做到证据充分、科学合理。此外,我们为什么需要考试?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还是教育行政或管理部门管理的杀手锏?我们用考试结果来选拔排序、问责奖惩,还是用它来诊断补救、促进公平?当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的时候,是帮助他们,还是将他们排除在门外?是用考试结果作为布置更多机械重复作业的理由,还是从中获取学生学习问题或不足的信息,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问题,既受特定考试类型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也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还取决于使用者的社会价值观和学业测评素养。
我国学业测评存在的问题
过去十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绩斐然。无论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还是学校文化和课堂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考试评价领域,国家积极探索建立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学业测评体系。但是,我国的学业测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现有学业测评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改革提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然而,这些理念尚未真正落实到现实的考试中。综合素质评价虽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存在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现有学业测评仍然拘泥于学科知识的习得,强调零散知识点和孤立技能的掌握。
第二,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学业测评仍然以选拔、排序和管理为主要功能,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教学改进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现有学业测评体系中,利剑高悬的中、高考和服务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这种选拔和问责的测评制度中疲于应付,鲜有自由可言。受这种测评制度影响,教师热衷于分析讲解各种考试试题,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操练。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胜出,教学进度一赶再赶,教学内容不断加深,课业负担难减轻。即便教师不想如此,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会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广大一线教师慑于现实压力,不敢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之中。
第三,现有学业测评在科学化和专业化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我国许多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而言,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时间,考试结果如何处理,仍然是行政管理的议题。即便是考查学科知识的习得,当前学业测评在评价框架的制定、命题质量、测验编制、结果分析和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缺乏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学业测评的经验色彩依然很浓。测评质量不稳定、对考试分数错误理解和运用,仍然是我国当前学业测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业测评
在芬兰,学生从小学到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参与选拔性或用于问责的考试,绝大多数的学业测评都是教师自己完成的。这并没有妨碍芬兰在参与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的几十个国家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在新西兰,学业测评的专业团队和一线教师一起开发与课程紧密结合的网络测评平台,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诊断学生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细致灵活的专业服务。在美国或加拿大,从大规模考试到教师的课堂评价,都有专业的测评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实施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估(NAEP)而闻名世界的教育测验服务社(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对所谓的“二十一世纪技能(The 21 century skills)”的测评开展研究。而这些技能和前文提及的自主、合作、创新一脉相承。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业测评?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丧失他们应有的玩耍时间,而将大量精力消耗在机械重复的背诵和操练上;我们不希望看到他们在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枯燥乏味的作业练习中,逐渐丧失对生活乃至生命的兴趣;我们不希望看到他们在辛苦付出之后,仍然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研究如何使我国的学业测评真正测量学生能力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改革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给学生或教师多一些自由的空间。需要改变测评的功能,让学业测评成为教师或学生可以支配的工具,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教学改进的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下一篇 中小学实现高效管理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