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态

文化强国新时期,探寻荧屏下的教育之光——教育系列电视剧剧本创作座谈会顺利举行

    导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这个词每当提及的时候都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潜意识中的一种隐痛,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到素质教育改革、再到减负等等。以至于每每有以教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的时候,所带给人的往往是避免不了沉重话题和发人深省的思考,《背起爸爸上学》、《一个都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等一系列影视剧便是此类题材的优秀代表作。其实,就教育的复杂性、矛盾性而言无论将之放诸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发展阶段其都会有自身的问题所在,完美的教育似乎总是不存在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部电视剧便是聚合了陕西教育界领导层以及学术专家用更加全面更具有高度的目光审视当前的教育现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教育的“密码”,从而找寻到属于教育的那一帘神圣光辉。

    在2012年2月4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教育观察杂志社承办了为期两天的大型教育题材电视剧编剧创作座谈会议,为剧本创作集思广益。会议汇聚了陕西省教育界的领导、专家、教师、家长学生代表以及影视文化界的导演、编剧、演员等专业人士。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朱开平,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王海波,陕西省委办公厅综合二处处长蒋金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中心主任刘瀚辰,陕西教育观察杂志社副总编辑、教授黄恭信,编剧、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兰一斐,编剧、西安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潘飞,西安市课改办副主任阎春喜,西安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书记韩新,西安市教科所副所长冯相民、西安文理学院宣传部部长张秦川,西安话剧院演员谭希和,编剧王文明,西安电视台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张文凯,编剧、西安市委党校教授胡觉照,编剧苏国涛及田家炳中学教师党玲、学生代表黄碧虹等,大家齐聚一堂,共同为大型教育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献计献策。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审视教育,再从教育的现实反观影视艺术。教育是民生之基,在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同时见证陕西教育近年来的辉煌成绩和飞速发展,向全国展示陕西教育新局面。由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国资委、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西部电影集团、西安市教育局、陕西教育观察杂志社等单位联袂拍摄首部反映陕西教育发展、改革、创新的教育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将取材于陕西教育中的真实故事,充分展示陕西教育的辉煌成就及创新局面。
   
座谈会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瀚辰的主持下,与会领导及专家们集思广益,分别就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发表他们对如何创作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电视剧作品的想法。参加会议的影视、教育从业者,独辟蹊径,在创新的理念指引下,探索新的创作道路,制作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并通过电视剧,寓教于乐,弘扬主旋律,将艺术与教育有机地相集合,奉献给当代中国教育事业一部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朱开平说,社会上有很多反映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影片,但是很少有反映教育的,教育问题很敏感但是也很重要,需要舆论宣传教育。希望通过这部剧来反映现在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这是对社会负责,要深挖教育所存在的深层问题,从大的原则上讲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教育为经济服务,形成人才战略工程。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王海波表示电视剧的创意很好,拍摄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陕西教育的关注。电视剧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其内容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情况,素材的选取要贴近生活、学生和家长,最好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真实的教育故事,一定要从基层选取源于生活的感人事迹,这样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反响。
   
编剧兰一斐、潘飞等人从剧本创作以及拍摄制作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近年来的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整体创作上,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都相对老套,大多数题材都是反映孩子、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剧中人物个性化表现少,题材表现得很死板,没有独特的让人心动的东西。因此,在这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素材选取上就要避免此类问题。电视剧和其他行业一样要走进市场,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如何处理好艺术性和教化功能的关系,主旋律应该积极向上、阳光,追求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是突破的关键。
   
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关注受教育者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应,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在素材的选择上,陕西作为教育大省具备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产业本身承担着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育题材深挖掘的话,往往要触及到在目前看来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题材是没有禁区的,教育是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关心的,同时教育事业本身也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这里面有歌颂有赞美也有矛盾和冲突,因此选取合适的突破点,找准吸引受众的情感要素是在素材选取中的关键。所以,如何巧妙地使用艺术创作手法避免触碰高压线,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样也是剧本创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座谈会的踊跃发言,体现了集思广益的创作思想。教育题材的影视剧要既追求通俗、大众化的视点,又具有时尚新潮的色彩,重在体现社会元素的教育理念。与会的主创人员的热烈讨论从创作形式到完善剧中人物设置、理顺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挖掘人物的承载内容,基本并达成共识。本次研讨会之后,即进入素材征集、剧本创作阶段,计划在2012年下半年开机拍摄,并争取早日公映,届时为我省广大师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奉献一部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电视剧精品!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朱开平:

    社会上有很多反映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影片,但是很少有反映教育的,教育问题很敏感但是也很重要,需要舆论宣传教育。希望通过这部剧来反映现在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这是对社会负责,要深挖教育所存在的深层问题,从大的原则上讲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教育为经济服务,形成人才战略工程。发现中国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差距。
   
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中国教育体制问题,国外排名前20大学基本为私人学校。将教育和文化相结合,找好角度和素材深层挖掘教育问题,来切实反映陕西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共鸣,要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教育观察副总编辑、教授  黄恭信: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话题,将教育方面感人的事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收集整体来展现出来,引起社会、领导、家长、老师以及各方的关注,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好,借助《陕西教育观察》杂志社平台来关注并通过电视剧来反映陕西教育。全方位多触角的反映中国教育。

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中心主任  刘瀚辰:

    在2011年9月份由省国资委,省司法厅,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西部电影集团、西安电视台、陕西教育观察杂志社等单位拍摄中国首部反映责任行动力能源励志影片《城市中央》,得到了市台、省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访谈和专题报道。基于电影《城市中央》的效果,在2011年年底邀请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想通过电影、电视剧来反映陕西的教育,这一提议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省办公厅、西安市教育局、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大力支持。拍摄电影教育三部曲即基教片《那时花开》、职教片《微面孔》、高教片《大学之旅》,以及30集教育发展方面的电视连续剧。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王海波:

    创意很好,也非常感谢在陕西有对陕西教育关注的群体,系列剧和连续剧是有区别的,系列剧可以单独成片,将系列剧用人物贯穿组合起来,可看性会很强;策划很关键;一定要将大题目和系列剧之间的小标题联系联系起来;明确主线;素材一定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家长,一定要从基层选取源于生活的感人事迹;能够引起社会的反响,反映积极正面的素材。

省委办公厅综合二处处长  蒋金友:

    陕西是个教育大省有100多所大学位列全国第四,我们要拍的30集每集反映一个故事应该是系列剧,通过编辑部作为主线来贯穿全剧。首先应该对时间有个点位,所涉及的范围是全面还是基教、职教、高教。教育问题可以呈现的内容很多,例如: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家庭、社会教育。还有一些热点问题例如:校车事件,择校问题,教育投资,高校并校,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留学热,民办教育、社团活动,早恋等能反映陕西教育的典型事件。其次是创作风格,可以选择正剧,但是要避免干巴,提升可看性,要有矛盾冲突。
    目前是要确定方向性,建立大纲,写哪类的故事,一定要是社会热点才有受众。

西安市课改办副主任  阎春喜:

    要拍一部反映教育的电视剧,是弘扬正题反映问题,让学生,家长,校长,关注教育的人从剧中都有所收获。可以通过杂志社征集故事,让受众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身边,选择教育题材的系列剧,最主要的就是要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现实当中有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通过一部电视剧更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电视剧艺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深入到学校找素材,同时对学校也是一种宣传。

西安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书记  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很愧疚,在我们国家反映教育题材的剧特别少。电视剧剧本的创作素材可以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在这方面感人的故事是很多的,例如,西安市教育局稽查队,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少有的机构,主要遏制教育乱收费稽查学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中间就有很多感人的、发人省醒的故事。
   
不要拍成纯学校的片子,要拍反映家庭、社会、学校等的综合片子,受众适合于家长、学生、老师。先收集素材,根据题材来定是哪种形式,教育题材的电视剧拍摄出来必然会听到各种意见,反面的意见也是一种关注。

西安文理学院宣传部部长  张秦川:

    电视剧应该从改革开放以后来反映,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确实问题很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这是学校问题。具体到专业的设置,在专业的转变上学校自身就面临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从学校深层挖掘弘扬主旋律的素材。
    在高校题材方面有很多的面可以涉及,例如大学的师生情-母女情(老师与学生的相处)、大学校长、大学辅导员、专业设置牵扯到的就业问题。

编剧、西安文理学院教授  兰一斐:

    我既是大学老师又同时写剧本拍戏。教育题材太敏感,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问题不明晰也没有解决的办法,批判社会不是我们的目的。电视剧的矛盾冲突越激烈的受众越多,但是教育题材不可能涉及很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在剧本创作中要有选择的表达非揭露、非批判的题材。
   
连续剧要从当下着手写,从孩子小学升中学后开始写,做一个中学题材的连续剧,一定要有时尚感,不能陈旧,同时在涵盖的面上不能过多。如果走系列剧的话,从人物方面考虑一定要找到一个贯穿整个剧的核心。但如果以编辑部为主线贯穿的话,这种身份意义不大,因为在剧中不能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从发行的层面上讲,一般情况电视台不是很欢迎系列剧的,另外系列剧在制作上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我认为在电视剧创作形式的选择上连续剧比较可行。

编剧、西安文理学院教授  飞:

    电视剧和其他行业一样要走进市场,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教育题材确实很少,直面教师、学校、学生、家长,要贴近现实才能引起反响。主题应该积极向上、阳光,要带一定的教化功能。教育题材系列剧很可能走市场不行,没有贯穿性。系列剧要统筹剧作,事件不能重复。选择每集的主题,编好事件,人物和事件要有很强的可视性,追求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确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是正剧还是喜剧等等。系列剧容量过大,倾向于连续剧,可以选定一个时段,大学或中学等,将老师、学生、家庭串联起来。不管最终走哪一种形式,都要先确定受众,注意要处理好艺术性和教化功能的关系;

编剧、西安市委党校教授  胡觉照:

    系列剧没有收视率,要做一个现实题材,千万不能搞颂。热点、敏感点要分开看,高压线可以选择避免。文化产业承担着着社会责任,我们要反映一些不触碰高压线的现实问题。要在剧本的创作中多花费精力,剧本一定要做好,要找的素材一定要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剧是文学,我们的电视剧要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在构思人物时一定要有人物的个性。要找的素材要和红线相切不与红线相交。

西安话剧院演员  谭希和:

    教育专家谈了很多关于教育问题,但是涉及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投资风险非常大,剧情能否审核通过,审查非常严格。电视连续剧要抓住好看,首先一个好故事,几个好人物,一个中心故事。系列剧很难拍,操作太麻烦,相当于几个单独的电影。教育方面的很多体制问题在审核的时候是很难通过的。很多问题编剧解决不了,演员解决不了,不可能只提出问题不解决。

西安市教科所副所长  冯相民:

    反映教育的电视剧很少,这是个机会,第一次拍摄教育题材不能面面聚到不能深入,一定要关注热点、难点。希望我们的剧拍出来对行政领导是个参谋,对学生的成长是引领作用。在素材的选择上家庭教育、择校问题、减负问题、学前教育等都是深入受众关注的问题。形式上,系列剧比较好,一集反映一个故事。
    目前我们要抓紧做的是:成立电视剧策划团队;组建编剧团队,进行素材的收集整合确定大纲方向;从基层进行素材收集。

西安电视台  张文凯:

    电视台这几年开始做独播剧,电视剧真正能播出只有拍摄出来的的三分之一,要考虑好出口,是独播还是全国发行,但是全国发行很困难,应该先找好出口,再找受众。教育题材的戏不一定就事论事,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下,教育题材的敏感问题要回避,以顺利通过审核。剧情好看的是连续剧,要在演员 画面,故事,语言上来抓住受众的眼球。塑造人物命运放在一定背景下体现出现实矛盾,抨击现实问题,电视剧就是矛盾的艺术。

演员、编剧   苏国涛:

    剧本要从下往上走,不然受到各方的约束电视剧就没法拍,面向市场必须要有看点,紧抓人物命运。在选择电视剧的形式上,连续剧的方式则更能表现这一点,而序列剧则有所欠缺。同时要具备观赏元素,就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言,很多现实存在的矛盾是我们所解决不了的。

编剧  王文明:

    教育是一个应该重视但是一抓起来就没人的事,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对于编剧这是敏感的话题,受到各方的限制。要看现在现实的阶段,定位在普适价值,在情感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做文章。可以通过编辑部观察员的身份来贯穿整部系列剧,例如以《新厅长来了》命名,通过一个新到任人的厅长下基层,通过到基层不同的地方发现的问题,将社会热点贯穿起来。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教师代表  党玲

    减负,应该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学生的负担并不完全是来自课业的繁重,更多的是来自升学、考试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升学、考试学校和家庭往往又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负重。其实,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目前的整个教育局面,如果大的局面得不到改观,学生的负担问题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身也承担着很大的负担和压力,在考虑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老师的角度出发,适时的给老师减负。

留学生代表  黄碧虹:

    目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学生家庭背景的角度来反映大学生的择业。在当今就业形势恶劣的情况下,家庭背景可能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就会出现不同的就业形势。这一方面说明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相对较差的独立性,依靠家庭的帮助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人才的供应和需求中存在的矛盾。

特别关注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学习贯彻习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
让脱贫成果惠及天山南北
韩正出席“一个星球”峰会并发表讲话
全面推行林长制
以优良作风书写非凡答卷
理论研究
这所高校学生创新团队为何屡屡夺冠
组织考试作弊,还说出于“好心”
1453个逾期科研项目将被清理 涉及北
暑期游学不能只“游”不“学” 家长切勿
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学的强基工程
围观名校喜报混战:每份喜报,都是伤害
管理创新
高考3+3新政策落地,物理科目被“冷待
林郑月娥:平常心面对升中派位及中学文凭
“复合型”假期是孩子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400大学生借校园贷后玩消失 称“非法
山东高校学子挥泪跪别母校 校领导获悉赋
"刷脸"入校 北大清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